手塚治蟲(1928-1989),日本著名的漫畫家動畫家醫生醫學博士。原名手塚 治,因喜愛昆蟲,所以把他的原名「治」改成日文中發音很像的步行蟲的日文名稱。日文漢字寫作「治蟲」。以後手塚治蟲就成為了他的筆名。同時,他在作為一個醫學家時仍使用原名手塚治。他大學時代就開始參加漫畫活動。
       《火鳥》,香港譯《火之鳥》,是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蟲創作的漫畫作品。火鳥是浴火中重生的鳳凰,代表著一個有著永恆生命的個體,1967年《COM》一月號開始連載,手冢在21年的時間裡陸續地創作了12個章節的《火鳥》。火鳥是一部以「生」與「死」為題材的漫畫,也是手塚治蟲生前未完成的作品。據說手塚治蟲彌留時曾喃喃自語:「給我鉛筆。」但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完全的確定。
--(以上內容轉載於維基百科《手塚治蟲》及《火鳥》條目。)


某種程度來說,手塚治蟲當一個漫畫家實在太可惜了。
在年輕時經歷過二次大戰,曾經被徵召到軍備工廠當作勞工。而後考取醫師執照,更以《以電子顯微鏡研究異型精子細胞中的膜構造》這篇論文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人。以他的人生經歷,社會地位,以及天賦的「說故事能力」,如果他是個小說家,那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一定不下於《魔戒》的扥爾金——名作家、文豪、文學泰斗。

然而他不是個小說家,只是個漫畫家。
所以他的作品,便被「大人」們視為奇技淫巧之末:不過就是本「漫畫」,不過就是部「卡通」。
而手塚本人,也就只不過是個「漫畫家」罷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成人世界對漫畫如此的不友善。也許是成人看到小孩在看漫畫的時候,會聯想到自己不堪回首的少年時期,所以就把這些代表「少年」的東西——漫畫、機車、模型、戀愛——當作毒蛇猛獸般的對待。而且還不忘奚落幾句:幼稚的玩意兒。

雖然在這個資訊多產的時代,許多漫畫是真的沒有一讀的價值。充斥著無腦的暴力、色情,還有「為了讓作品多一點深度」的膚淺愛情、友情、或是價值觀衝突。
不過其他的資訊載具又何嘗不是如此?
小說、電影、散文,甚至是詩。這些載體所承載的資訊又何嘗不是膚淺而且除了原始的感官刺激之外,沒有一點內容呢?
哀哉手塚,你當初挑選漫畫做你的志願,實在太吃虧了。
要是我們脫去那成見的外衣,我們會看到更多東西。

所以我們要談談《火之鳥》。

火鳥,或說鳳凰、不死鳥、金翅鳥。出現在古埃及神話、印度教神話、中國神話……浴火重生,生自火焰的鳥。
因此,《火鳥》的主題就是「生」與「死」。
以這樣的題材當做主題的作品何其多?光是類型相同的漫畫就不知幾多,那為什麼獨獨談論《火鳥》呢?
因為他的作者是個醫生、對醫學及生物學有深刻研究的醫學博士、經歷過戰亂時代、在軍備工廠工作時雙手因為細菌感染險些截肢的孩子。姑且不論內容如何,就談論這個議題而言,他夠資格。

既然要談到生與死,那重要的是,何謂生命?
因為不定義什麼是生命,那如何定義生、死?
這篇文章裡我談過了,如何定義生命的問題。事實上,手塚也問了一樣的問題(真讓我感到受寵若驚)。
「究竟怎樣才算是生物呢?」如何才算是「活著」?如何才算是「死亡」?
是心臟停止的瞬間嗎?還是腦死的瞬間呢?如果只有腦活著,算是活著嗎?
如果只有身體活著,那也是活著嗎?又如果人的意識能被取出,在晶片裡,在記憶體裡,那算是活著嗎?即便原始的腦已經消失了,死亡了?

這是一種哲學上的思考。哲學就像科學,講求邏輯。
事實上,科學是哲學的衍生。因為一個問題若是能有邏輯的答案,那就是科學,若是無法有答案,就是哲學。
所以科學家也是哲學家,不過他們比哲學家運氣好很多,因為他們窮及一生思考的問題,最終有找到答案。

說到這個就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
在一本充滿哲學味道的科幻(某種程度上來說,偽科學)漫畫《銃夢》裡面有一個橋段:
一個高科技的城市中,所有成年的市民都要去接受一個有如成年禮一般的手術:那就是將大腦摘除,換上有著從原始的腦備份記憶的高科技晶片。
然而接受手術的市民並不會知道自己的腦被換成晶片了,只是他們上手術台之前是人類的腦,出來的時候卻是電子腦罷了。

有趣的橋段來了。
在故事中,有一個瘋狂的博士佔領了電視信號的撥出,向全市的人揭發了這個「秘密」。
於是所有人都瘋狂了。
人們沒有辦法接受自己其實只是個被「複製」的,「虛擬」的人格。

而弔詭的是,為什麼沒有辦法接受?
雖然是「複製」的,「虛擬」的,但是你依然是個獨立的個體呀。
為什麼會因為是無機質所構成的晶片而感到價值觀的崩壞呢?

是因為覺得自己不是「生物」嗎?
那不是「生物」,就沒有「生命」嗎?
是因為這樣所以才不能接受嗎?
亦或是不能接受是被「複製」的這個事實?
但若這都是「事實」的話,那怎麼辦?

這些都是「我執」阿。

很遺憾,手塚治虫在《火鳥》完成之前就過世了。
不,我想就算手塚現在還活著,我們也只會看到更多章節的《火鳥》。
也許《火鳥》注定要以遺作的方式留下開放性的結局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c 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