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沒錯,看到圖片右下角的那個〔b〕就知道我這張圖是從博客來偷來的了。)

暑修田老大的普物真的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怎麼說呢,因為田老大的課基本來說是不需要去上的…因為田老大上課都是直接把他的投影片唸過一次就算上完,而他的投影片又都是從課本的中譯本直接複製貼上的。
意即,如果你有課本(中譯本尤佳)那你可以看課本就好,不用來上課。

可我又不敢蹺課…因為田老大第一節課開宗明義就說:點名一次沒到就當掉!
田老大點名都是看心情的,所以可能一整個學期只點一次;但是換句話說就是有可能只翹一次課就被當掉!
這真是太可怖了,傑克。

於是我為了打發無趣的上課時間,開始看小說囉。
今天看的,是到手很久卻又一直沒看完的《暗黑童話》,作者是乙一。我一直覺得,乙一的文風很有綾辻行人的味道;他們的作品都有一種日式的歌德風味。
聽起來很玄,但是實際上也沒什麼。這是一種東洋特有的恐怖;西方的恐怖小說、故事、電影,對於「恐怖」的描寫多半偏向物理層面,而東洋的恐怖則多是精神層面。
所以在西方恐怖片中我們會看到肝臟和腦漿在空中飛舞,但是在日本鬼片裡只看到長髮正咩從電視裡爬出來。
對,其實《七夜怪談》可以算是東洋恐怖的典型;在故事到最後高潮之前,什麼鬼影都看不到,但是在整個故事之中似乎有種無形的壓迫讓人幾乎要喘不過氣來。

是的,故事裡面很少看到血,就算有人死掉也多半是暗場。整個故事幾乎都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像是電梯、公廁,浴室。故事大部分的場景都可以算是明亮,像是日光燈的燈光或是透過厚厚雲層照下來的日光。
明明就是不應該讓人害怕的景象,卻又讓人從心底毛起來。這是東洋的恐怖。
而乙一的文風,則是在描寫最平凡溫馨的場景時,卻又讓人感到「黑暗」在蠢蠢欲動。
有趣的是,黑暗卻不帶著一點惡意,自然的就像涓涓流水一樣緩緩的把人吞沒。
說起來很玄,但是實際上道理很簡單。每個人心中都有著黑暗的一面,書中的黑暗和人心的黑暗互相呼應,慢慢的淹沒整個心臟。
每個人都曾被拒絕,每個人都曾被背叛,每個人都曾迷惘,每個人都曾寂寞;於是每個人心中都有黑暗。
只不過是如此而已。

乙一的《暗黑童話》在某個程度上是個懸疑小說;甚至可以說是推理小說。
推理小說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那就是「與讀者鬥智」。在書中會有個謎團,和散佈在各個地方的線索,書中的「偵探」角色所知的和「讀者」一樣多;換言之,如果讀者的心思夠敏捷,那就有機會在作者公佈最後答案之前靠著自己的聰穎猜出謎底。像這種小說稱為「本格派推理小說」也就是「Classical」的推理小說。這樣的推理小說講求的是「公平」,也就是讀者和偵探是站在同樣的高度,是作者與讀者的鬥智。因為有這樣的鬥智,所以本格派推理小說讀起來別具樂趣。

但《暗黑童話》卻把推理小說的讀者給擺了一道。
推理小說很喜歡玩「最後的大逆轉」,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已經變成推理故事的「鐵則」。「看起來最像兇手的那傢伙一定是無辜的」、「真正的兇手其實是偵探的助手」之類的逆轉已經漸漸變成推理小說的固定橋段。
故事中的偵探往往要等到故事的最後,才會驚覺先前一直懷疑的某人其實是無辜的,反倒是看來最無辜的才是兇手;讀者們也往往以「在逆轉前猜出逆轉的內容」為樂。一般來說,各種線索都會用一些「小矛盾」藏在故事的角落,或是用一些敘述上的詭計讓人誤導。舉例來說,可能有個角色的名字相當男性化,但是事實上此角色是女性。而作者在敘述時可能刻意不提及此角色的性別,甚至在其他角色對其的稱呼上也以其它綽號代替「某某小姐」之類會讓人發現性別的稱呼。但由於這樣的敘述詭計常被推理作家使用,所以習慣看此類小說的讀者們也會刻意的去注意這種細節:是否有什麼角色的關鍵資訊被刻意隱藏呢(像是假名或綽號)?或是有什麼敘述可以同時適用於不只一個人物身上呢?

結果我就中標了 = =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是我的確是被乙一擺了一道。
《暗黑童話》裡偷偷的擺下了許多誤導讀者的小細節,這些細節都指向一個「逆轉」,然而在讀者喜孜孜的想著「啊哈,被我猜到結局了吧」的時候,反倒忽略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大矛盾。
如果沒有去注意這些細節,可能完全不會覺得有什麼矛盾吧?
但我看完之後,第一個反應是「靠妖,對吼!我假設的那個『逆轉』有著致命的矛盾阿!為什麼我會沒發現?!」
結果最後的「兇手」反倒是我一開始曾經猜想過,但又覺得「應該不是吧,好像太簡單了」而放棄掉的那個。
然後逆轉的「方式」也恰好是我設想的盲點…
真的,被擺了一道…真是好樣的,乙一…

衷心推薦想被耍的人喜歡看推理小說的人來看看這本書,不只敘述的詭計很特別,整個故事營造的氛圍也很有「壓力」,而多線的描寫的詭計也很不錯(我被耍得很慘…)。



後記:有沒有人要去看TDK?我實在太想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c 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